1963年,日本就成立了“栽培渔业协会”,负责管理和发展栽培渔业,实际上就是海洋人工养殖。“海洋牧场”的构想最早也是由日本在1971年提出,并于几年之后在全国推广“栽培渔业”。

上岛当天傍晚,我顺着架在屋旁的梯子,爬到了房子的平顶上。上次上房还是1976年地震后,跟着大人们修复院里的房屋的时候。放眼望去,夕阳之下的海面上,漂浮着一片片红色的“小灯泡”。这是养殖笼的浮漂,一来标识位置;二来保证养殖笼的竖直状态。养殖笼一般用来养殖贝类,比如我们熟悉的扇贝。

养殖笼的颜色并不统一,我们在大、小长山岛见过最多的是红色,其次是蓝色的。

这还真有点儿“牧场”的意思~拖拉机都上了滩涂。滩涂的烂泥船上不来,车下不去,人更下不去,只能使用拖拽力强大的拖拉机。当地人给拖拉机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~“拖炮”!足见拖拉机的爆发力。可别小看这地方,渔民使用的“拖炮”有很多来自北美和欧洲。


夕阳下一排排的“小红灯”还真好看。

那位当地的朋友,在大长山岛包了230亩水面。他现在有些后悔~当初没有去包海洋岛的海面。他说海洋岛是最东边的一个岛,从大长山岛乘快艇,也得4、5个小时。当初就是因为太远,下不了决心。但现在看,那地方水质好,产品干净。

渔民们在广袤的大海上划分了各自承包的海面,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定位的。

这是在小长山岛的小水口公园。海天一色之间,放眼望去,海洋牧场几乎“占领”了所有浅海区域。


这是游艇码头。

远处的大桥是连接大、小长山岛的。海面上的景象可以看出,几乎所有可以利用的近海区域都已成为海洋牧场。





这些还真不清楚是什么产品,看上去在方式上要精细得多。

养殖方式上要精细得多。





“海洋牧场”的理念确实是渔民脱贫致富、渔业增产增值的有效途径,但也容易造成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。日本和韩国地处大洋之中,近海与外海的交流没有问题。但是我国的渤海基本上相当于内海,内外交流能力弱,近海的富营养化问题突出。从这点看,地处渤海与黄海交界处的大长山岛真是得天独厚。就到这儿吧。
多谢观赏!
发表评论,请先 登录 │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