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福州的三坊七巷,大家都不陌生,它有着“一片三坊七巷,半部中国近现代史”的说法,如今更是福建旅游的新名片、新地标。今年7月,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举办,福州正以此为契机,持续推进三坊七巷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。福州市委宣传部特别推出“喜迎世遗大会,走进闽都文化”系列报道,邀请福州本地专家学者讲述福州故事,传递闽都文化。今起推出第七篇,敬请关注。
要说什么是三坊七巷。先要从坊巷的概念说起。 “巷”好办,屋与屋间的通道比街小的都叫巷,北方有的称胡同,福州有时也叫“弄”。“坊”在唐代与“市”连在一起说,坊是住宅区,市是商贸区,商与住是不能混在一起一锅炒的。
在大都市里,它们都各自用围墙拦起来,设有进出的门。这么一说,唐代的坊有点像今天的“住宅小区”,围墙内住着一家一户的,只不过当年只是贴着地面扩展,不像今天的住宅楼,既贴地延伸,又向高空发展。
中国的封建社会,建筑的建制和布局都有较严格的规矩,随着时间的推移,权力和经济杆杠的作用,坊内的建筑布局开始有了变化,最后同化在巷和弄的概念里,个别的地方还保留了防战乱和盗贼的坊门和坊墙。在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—鼓楼区,有一条古城的中轴线,俗称南街。在南街的西侧有一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古街叫南后街。再以南后街为小中轴,福州先民们就地展开了对称又变化的建筑平面布局。西边三条坊巷、东边七条巷,又用无数的小巷小弄无规则地贯穿其间,围绕着这古老的花岗岩铺设的小道,历代福州人建起了一片住宅。有人将他们比作树叶,南后街是叶的主脉,十条坊巷是叶的支脉,其余的小巷道便是叶脉中最细微的“毛细血管”了。那灰瓦构筑的一座座老宅古厝是这片叶的细胞,充满了古老的雕凿韵味,带给人们对古城福州无限的遐想。
到福州,三坊七巷是一定要打卡的地方。走进三坊七巷,如同打开半部中国近代史。这里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,堪称福州的历史之源、文化之根,更有“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”和“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”的美称。
说实话,这种古街就不应该出现一辆面包车。
走进三坊七巷随便一座宅院,都会收获满满、感受深深,断不会有失望、遗憾。步入郎官巷24号,是清代凤池书院山长林星章旧居。整座院落共五进,主人的书房位于全院中部,远离喧嚣,处幽取静。书房前种有两株老梅,后人因此也以“二梅书屋”代称“林宅”。
偶遇一妹子,闭目养神的神态,感觉在修炼上乘武功,不知道练到第几重了。
二梅书屋前,假山背靠墙壁,一座六角亭子因为在墙角,只有正常亭子的四分之一大。从假山可以登上另外一座二层方亭,这亭子依墙而建,也只有半个。院子主人在有限的空间内,巧思布局出一个自然山水的场景,甚至还按透视方法在假山的稍远处建了一座小小的宝塔,并高低错落地种上树木花草。
这种点到即止、以小见大的造园技法,和《园冶》中“巧于因借、精在体宜”的设计原理是相同的。进到院中,在真真假假的风景里,在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的综合体验下,虽身处闹市却如入深林。
走出二梅书屋,不远处是严复故居。毗邻的巷子是杨桥巷,那里先后住过林觉民、冰心,沈葆桢、林聪彝的故居则在附近的宫巷内。此外,陈宝琛、林纾、林徽因、郁达夫等众多名人也都与这里渊源深厚。难怪有人诙谐地说,三坊七巷是中国“亩产”历史文化名人最多的地方。
三坊七巷,以南后街为中轴线,呈“非”字型自北到南依次排列。西侧的“三坊”是:衣锦坊、文儒坊、光禄坊。东侧的“七巷”是:杨桥巷、郎官巷、安民巷、黄巷、塔巷、宫巷、吉庇巷。
追溯三坊七巷的历史,原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介绍说,公元前202年,勾践后裔闽越王无诸开始修建福州城。多年后西晋战乱,一些中原旺族衣冠南渡到此,他们选在三坊七巷落脚。之后,唐宋时期福州城大发展,福州被誉为海滨文化中心,三坊七巷格局初定。
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,然而诗书翰墨却一直流传下来。正如郁达夫所说,“两榜进士匾额,多如市上招牌”。
位于南后街北口西侧与杨桥巷交汇处的杨桥路17号,现在开辟成林觉民故居和冰心故居。这里原是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的聚居处,因为林觉民广州起义殉难后,林家要避祸迁离,于是将房子转让给了冰心的祖父谢銮恩。谢家一直住到上世纪50年代,冰心十一二岁时曾在这里居住。
在这座三进院子中,冰心与父母当时住在二进左厢房,祖父住在右厢房。依墙种了紫藤,此处便是冰心笔下的“紫藤书屋”。冰心写过这样的文字,祖父特别地爱她,原因之一便是她虽然常去他的书房看书,但却从来没有翻乱他的书籍。
墙外西南角又有一小院,是当年林觉民夫妇的居室,南面小天井,花台上植有腊梅树。这正是林觉民《与妻书》中描写的情景。
对于院子,冰心在《我的故乡》这样记述:“我们这所房子,有好几个院子,但它不像北京的‘四合院’的院子;只是在一排或一进屋子的前面,有一个长方形的‘天井’,每个‘天井’里都有一口井,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点。这所大房里,除了住人以外,就是客室和书房。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、书房的柱子上、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。”
这里的紫藤书屋,过年的灯市,都让年少的冰心记忆深刻。虽然她在这里只住了两年的时间,但这段时光却是她晚年回忆里最丰满的部分。
三坊七巷是典型的闽地民居风格,粉墙黛瓦的马鞍墙,以及历史沧桑的青石板路。如今,那些幽静的院子,也因它们的主人而成为历史的背影。
时代在变,生活在变,三坊七巷在变,南后街也在变。现代城市建筑的观念让人们认识到。在建设现代化城市新区的时候,应该同时保护和完善老的城区建筑,要维护老建筑的传统文化品位,又要注入当代人的生活模式,要改造的不是老建筑的历史风貌,而是要改造不适应当代人生活方式的破败和落后,比如下水道、卫生间、厨房,推广应用与老建筑文化品位相符合的现代装修材料。理想空间的实施,关键在于理顺产权、居住权关系,疏导人口迁出,降低人口密度,只有减轻住房过重的负担,老街区才能如那片在光影摇曳中的老叶,更迭新绿,焕发青春。
保护性整理改造后的三坊七巷街区,是居住者悠闲生活的乐园,是来自世界各地探寻福州文化底蕴的旅游者的天堂,是福州新的经济增长点,是历史文化名城和福建省会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。永远的南后街、永远的三坊七巷,永远的福州,我们共同的家!
发表评论,请先 登录 │ 注册
要说什么是三坊七巷。先要从坊巷的概念说起。